繁峙银器制作技艺
繁峙县在唐宋时期即开始开采冶炼金银矿。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赵匡义建“宝兴军”,曾在繁峙伯强沟开采银矿。银器加工业也随之在繁峙一带产生,并日臻完善。明清时期,银子除做银器首饰、茶、餐器具外,又是货币,在民间广为流通。历代银匠沿袭相传,遍布大江南北。北方是各朝都城所在地,做银器的匠人相对要多一些。据统计,解放初期繁峙县有银匠30多家,其中金山铺乡戴尚亮、戴守山父子传承祖上银器加工技艺,最有名气。解放后,因白银是硬通货,银器加工受国家限制,曾一度消沉、绝迹。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金银市场放开。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繁峙县大量开采金矿,金器制作非常兴盛,全县相继开了30多家金店,而戴守山之子戴文琮、孙戴志强则传承银器制作技艺,办起了银器店。2001年,戴志强到本县西沿口村拜访投师老银匠二水恩,把老银匠家祖传的银器加工手艺全部学到手。2004年,戴志强又专程到河北省清东陵马兰峪投师清代宫廷御用银匠嫡传后代顾宝忠,掌握了清皇室御用银器加工技艺。银器多用于制造生活用品和饰品,经过熔化、浇铸、成形和抛光等十几道工序,银器美观又实用。
2011 年5 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