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面塑

据民间传说和相关资料记载,面花(代县面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每年清明“寒食节”期间,人们捏制不同的寒燕(又名“子推燕”),系缀在柳枝端,悬在室内或窗旁,纪念忠君、孝母的介之推。后人演变为祭祖、敬神、拜圣贤的风俗习惯。

另说,元末人们互赠面人传递信号“杀鞑子”,以后就兴起七月十五捏面人。姥姥与舅舅家要给外甥、外孙蒸面人人,教育晚辈孝顺父母,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明清时期,面花(代县面塑)在应时循节中十分流行,仪礼、岁时、喜庆等民俗节日中人们做上各种花馍作为馈赠、祭祀、装饰的信物或标志,一直在民间传承。

文革期间“破四旧”,各种民俗活动停止过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由于民间老艺人的兴趣和爱好,各种风俗习惯逐渐恢复和兴盛起来,并一直延续和传承到现在。代县新高王街张桂英传承祖上面塑艺术,成立了代县面塑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代县面塑艺术,终使这一传统艺术再放异彩。2011 年5 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