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县大马社火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分布流域主要在晋、陕一代。山西省忻州市的定襄县、原平市、五台县普遍流行社火表演,但编排形式和演出风格各有差异,定襄大马社火具有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定襄县地处忻定原盆地,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经济繁荣,三面环山,地势险要,素以关山雄固、军事要冲而闻名于世,也是兵(匪)家必争的充饷之地。当地人非常感恩土地神赐予的福气,对土地神非常崇拜,家家户户大门口都供奉“土地爷”,社火活动集中的村子有平东社、上东社、北社东、北社西、北社南、西社、南社等,都以“社”字为基调。
据县志载,定襄大马社火在明、清时期就很兴盛。当时,晋北一带常受北方民族的侵扰,战事频繁。晋北人民为了自卫和战胜敌人,常习武健身,并懂得格斗技能以及布阵等军事知识。因此,在晋北曾盛行武术、摔跤等活动。
民国年间,大马社火更为兴盛,除春节、元宵节演出外,每年伏水节(初伏第一天)庙会,同川八十三村半总要轮流组织大马社火队,到北社东村龙宫圣母殿前演出助兴,场面壮观。
大马社火在民国年间屡演不衰,各村有名家导演、演出高手,并有许多爱好者。他们不要报酬,自原参予。青年们平时在田间地头以锄、锹等农具为器械,演习动作。
改革开放以来,为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定襄大马社火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近年来,定襄县宏道镇北社西村村民委员会重整旗鼓,组织传承人认真开展了保护、展示活动,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传承发展。2013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襄大马社火,是流行于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及原平同川一带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属广场表演哑剧,是集戏剧、舞蹈、武术、杂技、民乐和古代军事布阵等为一体的民俗节庆、祭祀文化活动。因表演中交战双方多为骑兵作战,所以称“大马社火”;大马社火如戏剧一样要勾画脸谱、披铠甲、戴头盔、背靠旗、手执刀枪,通过布阵、对打、作架势等表演,所以又叫盔甲社火。
大马社火表演的每一细节都有一系列行为规范,阵法基本符合古代军事思想,表演剧目多为《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演义》、《水浒传》等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码社火,体现了古代民间祭祀、军事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