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八大角秧歌
八大角秧歌是流传于山西省五寨县的一种集说、唱、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这一民间艺术以在广场地摊表演为主,属全国独有。
五寨八大角秧歌历史悠久,从角色配置和服饰看,应产生于元代。其渊源一说在元代末期,当地农牧民们为了反抗统治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四方英雄好汉利用农历正月闹秧歌的传统习俗,扮作士农工商等各种角色,怀揣各种短兵器,于庙会时布阵设伏,以化了装的“引头鞑子”引路,混入县城,里应外合,铲除了贪官,攻下城池。百姓感其侠义,据此编成秧歌,在广场表演,流传至今,并在秧歌队伍中就增添了四个“引头鞑子”。另一说是来自《水浒传》梁山好汉三打大名府的故事。八大角秧歌的角色有28人(可略增减),其中因有八个主要角色(引头鞑子、抽鼓、拉花、老婆、老汉、愣小子、愣女子、风公子)而得名。五寨八大角的演员角色、服饰、道具、舞蹈形式基本保留了历史的原貌,角色扮演、舞蹈动作、表演布阵等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五寨当时多民族杂居、和谐相处的历史,对研究元朝草原舞蹈形式有很大的价值。2013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