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赛戏
一、项目简介
赛戏是山西省五台县古代迎神赛会、酬神演出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又称“赛赛”,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地方剧种。赛戏演出需专门的赛台,固定的赛日,演出固定的剧目。
五台县境的五台山是佛教界文殊菩萨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2009年申报为世界遗产。五台山佛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内有佛光寺、南禅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碧山寺、罗睺寺、广济寺、延庆寺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忘八赛戏产生于明代初期,据有关资料载,明洪武二年,五台除“军民僧道儒匠”6户外,又新增一户被朝廷贬斥为“忘八”的“乐户”。“忘八”是忘掉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八个字的人,社会地位十分低贱。至永乐初年,五台陆续贬斥来15家。清雍正时“忘八乐户”户籍被废除,赛戏仍为忘八乐户家族后裔演出,清末民初传至五台县西天和村子弟班演出,直至抗战时期消亡。1982年,文化部编撰《中国地方戏剧集成》时,五台县文化局整理了剧目,请人制作了面具,协助排演赛戏。整理出《戏柳翠》、《调鬼》、《宋太宗游五台山》、《斩旱魃》等4个剧目,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的空白。
然而,近年来由于演出基本停顿,不少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加上目前唯一保留此类剧种的五台县西天和村即将搬迁、撤村,赛戏剧种濒临失传,亟须加以抢救、保护。
1982年,五台赛戏表演《调鬼》
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与繁峙、代县为邻,南与晋中市盂县为界,东接河北省平山、阜平两县,西与定襄、原平接壤。全县总面积2869平方公里。五台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西汉时建虑特,晋废。北魏时置驴夷县。隋大业三年改名五台县,金贞佑四年升为台州,明洪武二年复为五台县,一直至今。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是佛教界文殊菩萨道场,位居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2009年申报为世界遗产。五台山佛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内有佛光寺、南禅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碧山寺、罗睺寺、广济寺、延庆寺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县茹村乡西天和村位于五台县城东南20公里处忻阜公路西侧,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2000余人,地下煤矿资源丰富,人民生活相对富裕。近年来,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天和煤业有限公司在此进行露天采煤,该村正逐步搬迁。
1982年,五台赛戏表演《戏柳翠》
三、历史渊源
五台“忘八”赛戏历史悠久,是古代五台迎神赛会演出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仪式,又称“赛”或“赛赛”。据有关资料载,明洪武二年,五台除“军民僧道儒匠”6户外,松台村又新增一褚氏“乐户”。褚氏家族原来本是朝廷教坊的乐工,因被朝廷贬斥为忘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的“忘八”,遂成为地位非常低下的“忘八乐户”。至永乐初年,五台陆续来了遭遇贬斥的15家“忘八乐户”。清雍正时,“忘八乐户”户籍被废除,赛戏仍为原“忘八乐户”家族后裔演出,主要为迎神赛会演出,活动在五台县境。
第一阶段,据《五台县志》载,五台赛戏始于明初至清末民国初年,为五台忘八乐户松台村褚氏家族所传演。
第二阶段,清末民初,褚家的“忘八赛戏”将要绝传,将演赛所用的面具(俗称鬼脸)和40多部赛戏剧本(俗称总纲)典当出去。但当票被五台西天和村人周某拾得,周某赎回了面具和剧本,因该村每年过“赛会”,便组织了西天和村子弟班剧团,又继续演赛,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停演。1964年农村“四清”时,驻村工作队得知村里还保存着赛戏面具和剧本,斥之为封建迷信,责令全部焚烧。
第三阶段,1982年,文化部组织编撰《中国戏曲剧种志》,经普查,在全国范围内赛戏早已绝迹,唯有五台县西天和村时年81岁的张履行(乳名二圪斗)演过赛,遂令进行抢救保护。五台县文化局派王铁牛、胡贵池进驻西天和调查了解,整理剧目,协助排演赛戏。他们请人制作了面具,组织西天和村民演出赛戏。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整理出《戏柳翠》、《调鬼》、《宋太宗游五台山》、《斩旱魃》四个剧目,对《夜断三国》、《孟良盗骨》剧目做了片段记录。因张履行身体欠佳,传授村民周四槐赛戏表演动作程式和规矩,再由周四槐指导全体参演演员,将前三个剧目做了排练。在五台山五爷庙戏台及庙院进行了演出,并录了相。最后由省文化局录像上报文化部,填补了中国戏曲史的空白。
第四阶段,从2012年起,西天和村委决定继承赛戏艺人张履行所传的表演技艺,恢复赛戏演出,传承保护五台赛戏这一独特的剧种。
1982年,五台赛戏传承人张履行(中)与县文化局局长张书祥(右)、副局长王学斌(左)等一起
四、基本内容
赛戏演出需专门的赛台,固定的赛日,演出固定的剧目。
赛台是专演赛戏的舞台,五台县城内曾有一座明代所建的赛台。赛台比一般戏台高,台口两侧没有山墙,可从三面观看。大部分戏在赛台演出,有时还从赛台演到戏院、大街和神厅。所扮鬼、魃可随意在集市“抓集”(从商摊上抢东西)。
赛日是赛会之日。从明洪武二年起,五台县城城隍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七日有报赛之会,西天和村七月十九日也有赛会,这两个赛会都要演赛戏。西天和赛会一般表演五天,从七月十七下午迎神起唱开始,由班主带领乐队,到五道街上迎接“七鬼(判官2名,探鬼2个,牛头、马面、黑鬼各一个)”、八仙、四值神。以后每天早上、上午和下午演赛,晚上唱其他大戏。
赛戏的剧目大都是鬼神戏,还有一些历史剧,大多讲因果报应,迷信色彩很浓。角色只有生、旦、净,没有丑角。服装与古装戏相同,大都戴面具,也用脸谱。角色只念白道诗,没有唱词唱腔,故人称“道诗戏”。生、旦、净各自有道诗的板眼声调,还有的节目纯属哑剧。赛戏表演动作怪异、简单,配有鼓点,没有固定程式。“忘八”社会地位十分低贱,换场间隙,乐户闺女或媳妇要重彩浓妆坐于台上供人观赏,人称“坐板凳”。清雍正时,此恶习随“忘八乐户”一起废除。
五、主要特征
赛戏为五台县独有,与其他剧种相比有4方面的独特性:
1、赛戏演出需专门的赛台,固定的赛日,固定的剧目。表演怪异,是中国戏曲艺术活化石。
2、赛戏没加唱腔,不用丝竹伴奏,只有锣鼓唢呐大吹大擂的开场和收场,锣鼓间奏下的道白和道诗(俗称“道诗戏”)。做工戏(如《戏柳翠》)用管笙伴奏。
3、赛戏只有剧中人物“角儿”扮相,有的剧目没加生、旦、净、末、丑行当。没有龙套把子、院公、书童、丫环,有些特定的神鬼戏的“角儿”要戴面具,个别人物画脸谱。
4、所扮鬼、旱魃者可在戏场或商摊“抓集”(抢东西),饶有风趣。
1982年,五台赛戏表演《戏柳翠》
六、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赛戏发源于明代初期,体现了当时对“忘八乐户”的歧视和压迫,对于研究明代政治、文化和当地传统民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五台赛戏为古代忘八乐户在固定的赛日、专门的赛台,为迎神赛会演出的酬神戏剧和宗教祭祀仪式,表演怪异,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赛戏是我国地方戏剧。
3、民俗价值:五台赛戏在近代发展为一种民俗祭祀活动,成为五台县民众乐于观赏的传统艺术,在精神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
七、存续状况
1、五台赛戏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只有西天和村赛戏艺人张履行在世,随着张履行的过世,目前只剩下1982年张履行所传王铁牛、周四槐、胡贵池三人,现三人均年过花甲,并且均患有慢性重症,传承能力有限。
2、1982年抢救录相毕,因受当时政府有关部门阻止,五台赛戏再没有进行公开演出活动,所见之人极少。
3、省文化厅原抢救录相资料已损坏,复原资料不可再用。
4、近年来,山西省煤炭运销集团天和煤业有限公司在西天和村一带进行露天煤炭采煤,该村正面临全部搬迁,村民将分散到周边各村居住,更难组织演出。
综上所述,五台赛戏濒临失传,若再不组织抢救,将很快绝迹。
1982年,山西省文化厅组织五台赛戏表演、录像
八、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赛戏的道具非常简单,通常一条板凳是一座山,一张条幅就是一座殿。
赛戏的伴奏乐器有堂鼓、大钹、大锣、铙钹、板鼓、小锣、铰子等。间或有伴以丝弦乐器的。
赛戏的剧目主要是神鬼戏,大多讲因果报应,迷信色彩很浓;还有部分三国戏和杨家将戏等历史剧。主要剧目有《戏柳翠》、《调鬼》、《宋太宗游五台山》、《夜断三国》、《孟良盗骨》《斩旱魃》等。
九、传承谱系
第一阶段:五台忘八乐户松台村褚氏家族,明初至清末民初传演。
第二阶段:五台县西天和村子弟班剧团,从清末民初至1937年抗战开始演出。
一代:张履行(1902——1985),男,五台县西天和村人,西天和村子弟班剧团演员,饰大头和尚。
周玉兰(1900——1972),男,五台县西天和村人,西天和村子弟班剧团演员,饰城隍。
郑 光(1901——1969),男,五台县西天和村人,西天和村子弟班剧团演员,饰黑鬼。
姚 黑(?——1971),男,五台县西天和村人,西天和村子弟班剧团演员,《戏柳翠》剧中饰伺女。
第三阶段:1982年中国文化部抢救录相,五台县文化局组织西天和村赛戏剧团演出赛戏。其时西天和赛戏演员张履行为赛戏剧目艺术顾问、指导和总监。
二代:王铁牛,男,1949年生,原为五台县乡镇文化站辅导员,赛戏剧目整理者。
周四槐,男,1949年生,五台县西天和村人,张履行亲传弟子,赛戏剧目执行导演。
胡贵池,男,1949年生,原为五台县乡镇文化站辅导员,赛戏剧目剧务兼导演
第四阶段:
三代:周计新,男,五台县西天和赛戏演出团法人。
1982年,五台赛戏表演间的抓集
十、主要传承人
王铁牛,男,1949年生,原为五台县乡镇文化站辅导员,赛戏剧目整理者。
周四槐,男,1949年生,五台县西天和村人,张履行亲传弟子,赛戏剧目执行导演。
胡贵池,男,1949年生,原为五台县乡镇文化站辅导员,赛戏剧目剧务兼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