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八音会

一、项目简介

在古代,人们发现许多能发出声音的材料,并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做出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来进行简单的音乐演奏,在当时,能制作乐器的材料大致有八种:金、石、土、木、匏、革、丝、竹,后来,人们将各种乐器通称为“八音”;“会”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形式、一个平台,将各种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演奏音乐,就叫“八音会”。

原平八音会历史悠久,清代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当时全县的鼓坊(八音会在民间被称为鼓坊)有三十多家,遍布全县各个乡镇。文革期间八音会的艺人被批斗,乐器被损毁,一度处于低迷状况,几近消亡,80年代后再度兴盛。

八音会从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演变而来,它完善了鼓吹乐的音乐特点和演奏形式,又吸收和融合了各种音乐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八音会的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奠基、开幕式、街头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乐器分为吹奏类、拉弹类、打击类三大类别,吹奏类包括唢呐、笙、管子、笛子、口噙等,拉弦类包括晋胡、二弦、三弦等,打击类包括板鼓、堂鼓、大镲、小镲、铰子、小锣、梆子等。原平八音会在沿袭传统套曲和套路的同时博采众长,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和艺术风格。

八音会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史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中,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同民众的精神需求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清代咸丰年间,原平八音会的活动达到鼎盛,遍及大阳、崞阳、苏龙口、原平镇、东茹庄、施家野庄、下默都、碗架板、神山、子干、东社、南坡、下班政、宏道(当时属原平)等三十多个乡镇。八十年代,南阳、刘家庄、南庄头、南头、贾陀、神山、施家野庄等成为后起之秀。现在原平的八音会大致有五、六十家,分布在原平的大部分乡镇,以桃园、施家野庄、东茹庄的八音会较为著名。

原平地处山西省北中部,居于太行、吕梁两大山系之间,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同忻州、定襄接壤,北与朔州、代县毗邻,滹沱河纵贯南北,境内京原、北同蒲铁路在市区交汇,朔黄铁路和京原、大运等公路穿境而过。是北上晋北、晋西北及内蒙、京津的必经之道。

三、分布区域

现有八音会五六十家,分布在原平的大部分乡镇,桃园、施家野庄、东茹庄等地的八音会影响较为广泛。


四、历史渊源

八音会大致萌生于战国秦汉时期,脱胎于唐代乐舞和宋代队戏,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八音会在民间被称为“鼓坊”,清代咸丰年间原平县的鼓坊达到鼎盛,当时活动较为频繁、颇有名气的有大阳明鼓坊、崞阳李鼓坊、东茹庄冯鼓坊、刘鼓坊等三十多个班社。1966年文革开始后,鼓吹乐处于历史上最低落的阶段,艺人被批斗,乐器被没收、损坏,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失传。八十年代,原平的鼓吹乐再次兴盛,南阳、刘家庄、南庄头、南头、贾陀、神山、施家野庄等十几个鼓坊成为后起之秀。当时全县已发展到三十六个班社。

八音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宫廷音乐和佛教音乐,从现在仍使用的很多曲牌名如《阁念曲》、《大普庵咒》、《小普庵咒》、《大乘经》、《开庙门》、《西月楼》等可见一斑。八音会的演奏曲目,除庙堂音乐外,还有戏曲、民歌小调、流行歌曲等,据《山西剧种概说》、《中国戏曲通史》记载,在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85年),由于地方戏蜂涌而起,且有的戏班唱出了名气,群众对名剧班的名角十分崇拜,鼓手们为了迎合大家的兴趣,就在吹奏的内容上添加了戏曲音乐,模拟名角的唱腔。在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吹上了北路梆子,清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至1850年)吹上了耍孩儿,清穆宗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吹上了朔县大秧歌,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吹上了中路梆子。到了明国二十年以后,道情音乐成了我县鼓吹乐的热门。近代以来,鼓手们对当地的秧歌、民歌、流行歌曲、二人台音乐等也很热衷,特别是善于模仿群众喜爱的戏剧名角,他们常常整本整本地运用不同管乐的音色特点,红、黑、生、旦、净、末、丑,一吹一两个小时,当然折子戏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了。

五、基本内容

八音会是民间器乐演奏组织,演奏乐器包括吹奏类、拉弹类和打击类三大类乐器,八音会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八音会因其高亢激越、热烈火爆、大气磅礴的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主要演出场地是礼仪祭祀、开业奠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

喜事、庆典、剪彩时用大得胜、二人台、喜庆梆子戏、地方小戏、流行歌曲等。

丧事时用大安鼓、佛教音乐、笙管套曲、哭皇天等。

六、主要特征

)灵活性:八音会演出所需演员人数较少、乐器轻巧、携带方便,对场地没有严格要求,演出比较方便。

)形式多样:八音会可以吹奏出戏曲、曲牌、二人台、民歌、小调、流行歌曲等众多风格迵异的艺术形式,无论南乐北调,俗歌雅唱,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转换调式,调配乐器,便觉合理合解,自然天成。

)丰富的表现力:八音会中的唢呐、管子、口噙等乐器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出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艺术表现力相当丰富。

七、重要价值

(一)艺术价值:八音会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民众的文化需求应运而生的,它扎根于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完善了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和音乐特点,又融合和吸收了各种音乐的精华,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原平八音会既有忻州、定襄、五台八音乐的传统套曲和套路,又有自己独特的演奏特点,尤其是在戏曲唱腔的表现方面所体现出的细腻、委婉和模仿人声及道白的惟妙惟肖,是其他音乐形式所无可比拟的。细吹细打、声情并茂是原平八音会的主要特色。

(二)社会价值:除了参加剪彩、开业庆典、奠基仪式等演出外,八音会在民间婚丧嫁娶仪式中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音乐的社会功能上,它确实是人们表达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八音会因其高亢嘹亮、激越豪放、热烈火爆、荡气回肠的音乐特性代替人们传达、宣示内心的情感信息,寄托对死者的哀思,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尤其是丧葬仪式,在民间被视为体现儿女孝心,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实际上,在为仪式活动服务的同时,八音会也是大多数观众心目中的主角,观众可以对丧葬仪式的其他程序漠不关心,但只要站在了八音会现场的面前,他准是一个热心的观众,所以八音会的演出对象实际上是这些活生生的观众,这可以说是借丧葬、婚嫁仪式之名行民间音乐演出、传播活动之实,因此,八音会的音乐传播与音乐社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科学价值:八音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庙堂音乐的影响,这从现在仍在使用的很多曲牌名如《阁念曲》、《大普庵咒》、《小普庵咒》、《大乘经》等可见一斑。随着不同仪式的需求,如战事行进时鼓舞士气,得胜还朝时表达庆贺,节日婚嫁时渲染热闹欢腾气氛,丧葬时寄托悲伤哀思,庙会祭祀时祈求神灵庇佑等应运而行更多曲牌名,如《将军令》、《大得胜》、《苦伶仃》、《哭皇天》等,这些曲牌名一则符合场合情境,二则符合民众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并且在音乐上严格遵守音乐的律学及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八、存续状况

(一)目前的八音会以民间组织为主,没有形成文化品牌、走向市场,随着文化生活和文艺形式的逐渐增多,其赖以生存的许多活动仪式被其它文艺形式所取代。

(二)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去世,有的绝技难以传承,致使许多传统的、有价值的技艺失传。一些年轻爱好者由于此行业收入低微,迫于生计不得不另操它业,后继乏人。

(三)八音会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变革,在乐器使用上以电子琴等电声乐器取代了大提、二胡等,战鼓代替了小扁鼓,架子鼓取代了梆子,改变了八音会的原汁原味。

(四)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挖掘、传承、保护、发展等工作举步维艰。

九、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吹奏乐器:唢呐、笙、管子、笛子、口噙、龙号、大号等

打击乐器:板鼓、战鼓、堂鼓、大镲、小镲、云锣、小锣、梆子、铰子等。

拉弦乐器:晋胡、二弦、三弦、北路梆子胡琴等。

作    品:笙管套曲、二人台、民歌、戏曲(晋剧、北路梆子)、民间小调、吹打乐等

十、传承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传承方式    学艺时间   居住地址

第一代    卫开红  男    不详      不详      师传        不详       原平新华街

第二代    卫海龙  男    1892      小学      家传        10岁       原平新华街

第二代    卫二娃  男    1894      小学      家传        11岁       原平新华街

第二代    卫海贵  男    1896      小学      家传        14岁       原平新华街

第二代    卫成贵  男    1897      小学      家传        14岁       原平新华街

第二代    卫王成  男    1899      小学      家传        15岁       原平新华街

第三代    卫满满  男    1929      小学      家传        8岁        新原乡桃园村

第三代    卫万柱  男    1927      小学      家传                   新原乡桃园村

第四代    卫明有  男    1966      小学      家传        9岁        新原乡桃园村

第五代    张建华  男    1985      小学      师传                   偏关

第五代    董星    男    1993      小学      师传                   内蒙

第五代    张红浩  男    1987      小学      师传                   忻州

第五代    赵庆勇  男    1986      小学      师传                   原平

十一、主要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卫明有,男,原平新原乡桃园人,1967年出生,9岁开始随父学艺,擅长唢呐、管子、口噙、笙等各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唢呐演奏最为擅长。曾获山西省民间音乐大赛唢呐独奏一等奖,全国民间音乐大赛三等奖,全国民间音乐大赛管子独奏三等奖等荣誉。1986年,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三民调演并获铜奖,2012年,获山西省群星奖一等奖并进入全国群星奖复赛。

其家族传承最早可追溯到曾祖父一代,其父卫满满,祖父卫海龙在当时原平的八音会都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原平八音会的传承人还有:孟美亮、韩艮治、刘贵礼、田永杰、杨贵生、王还生、白虎田、王志祥、贾三喜、赵兔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