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文化局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7月1日市委常委会议议定事项责任分解通知,进一步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加强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结合忻州实际,明确研究的任务、重点和内容,通过挖掘、弘扬忻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发展好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借鉴敦煌在哲学研究方面的经验,认真做好五台山文化研究,提升五台山的影响力。

二、主要工作

(一)科学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本着“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挖掘忻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推动忻州文化发展,增强忻州文化软实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山西市“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学习借鉴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先进理念、创新思维、成熟路径和成功经验,突出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能完成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强化我市文化旅游品牌推介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90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7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市级文保单位131处,县级文保单位109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省级61项,市级167项,县级58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86人,市级276人。基本形成了脉络清晰、传承有序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紧紧围绕“五台山、长城、黄河、滹沱河”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并唱响忻州品牌,全面提升地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提升五台山的影响力。五台山是世界的佛教名山,是世界文化遗产,要紧紧围绕影响广泛的佛教文化,打造好“佛教圣地”文化品牌。

1)整理出版《五台山碑文集》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五台山众多的石刻,为我们研究当时、当地的社会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从碑文中可以研究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以及五台山各寺院相互关系以及寺庙古建筑的营造历史。此外,碑刻往往是集碑质、碑文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研究碑刻的书法艺术,对于碑刻本身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局计划由文物科负责收集整理出版《五台山碑文集》本书计划年底完成。

2)提高“古建瑰宝”知名度。忻州古建遗存殷实,价值至上,围绕古建艺术宝库,打造文化品牌大有潜力。

为了更好的宣传佛光寺,我局积极支持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打造古代民间故事戏《佛光寺》,支持繁峙县秧歌剧团排演《公主寺》,让一座座古刹通过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而声名远播。

3)五台山佛教音乐从五台山开山之日起就与五台山佛教同生并共兴衰,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五台山佛教音乐为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流传及传承,也为艺术学、宗教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材料,五台山佛教艺术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台山的标识,是五台山身份的象征。五台山佛教艺术也被认为是佛教艺术(主要是“北方佛事”)的代表。我们将鼓励五台山佛教艺术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学术、文化价值以及美学特征的优势,进行对外交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挖掘边塞历史文化资源。忻州长城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分布复杂,战线绵长,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是明长城上有名的外三关,雁门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岢岚宋代长城是中国唯一的宋长城。这三关长城,是沟通欧亚的门户、经贸文化交流的通道、民族融合的舞台、古代战争的前沿,围绕金戈铁马的边塞文化,打造“边塞三关”文化品牌。

我局大力支持梅琳北路梆子剧团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支持,打造北路梆子精品力作《宁武关》。该剧目地域特色鲜明,能够大力拉动地方文化旅游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可以发挥北路梆子演正史演正戏的特长,达到“地方戏演地方事,宁武县打造宁武关”的目的。同时,我局积极推动雁门关旅游文化表演项目启动,进一步丰富雁门关文化旅游内容

    3、打造“黄河风情”文化品牌。忻州有黄河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最具民族魂魄的人文精神,最具独特魅力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诞生于黄河之畔的河曲民歌无疑是黄河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河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北方民歌之乡,河曲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近年来文化艺术界的民歌热,抓住全国文化繁荣、民歌走红的契机,打造“民歌之乡”文化品牌有很大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忻州是一块戏剧的沃土,在十四个县市范围内,地方剧种竟有六七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有北路梆子、神池道情、繁峙秧歌、二人台、赛戏、宁武道情等,有三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梆子是山西地方戏剧四大剧种之一,享誉华北。打造“戏剧沃土”文化品牌,可利用舞台艺术,使忻州走向全国。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爱,体现忻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力争五年之内全市创作3—5部文化精品剧目,组织“周末大戏台”、“乡村大舞台”、“送戏下乡”和“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打造忻州文化品牌。

   4、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忻州是红色文化的沃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是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重要战场,是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的战略支点。平型关大捷纪念地、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雁门关国共合作谈判窑洞、八路军总部旧址、白求恩模范病室、忻口战役遗址、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等诸多的抗战纪念地,成为一篇篇不朽的史诗。围绕血火浇铸的抗战史诗,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文化。
  5、精心打造“摔跤之乡”文化品牌。忻州是全国著名的“摔跤之乡”,在四个县份的地域里,能在民间历史悠久地完整保存一个独特的体育项目,在全国是罕见的。在这几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过许多全国摔跤冠军,产生了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体育赛事——国际摔跤节,还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羊赛”。进一步打造好这个品牌,对于发展忻州的经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继续依托我市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摔跤挠羊赛为代表的体育品牌赛事,全面展示我市别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和近年来我市加快发展、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宣传忻州,扩大影响,提升忻州体育形象,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进步。

6、逐步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以乡镇为单元、行政村为单位,对全市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发展轨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梳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因地制宜在文化原生地保护传承、宣传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协同推动生态农业、特色旅游、文化建设,留住“乡愁、乡风、乡韵”。基本实现每县(市、区)1-2个乡镇建立系统完整、图文并茂的文化发展记录,并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加以展示。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文化局负责牵头抓总,做好工作的安排、督导、调度与考核,负责目标的落实、推进与完成。各县(市、区)文化局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二)细化任务目标。各县(市、区)文化局和相关部门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明确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积极开展工作,为加快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履好职尽好责。

(三)形成发展合力。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紧紧围绕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沟通,集思广益,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同时,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衔接,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形成我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2016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