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剪妙手千般景 彩凤祥龙万种情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静乐剪纸”

田  雷

近日,经国务院公布,静乐剪纸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我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达到了15个。

静乐剪纸是静乐民众十分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它以纸张为原料、剪刀为工具,以人对客观世界感悟而创作的镂空艺术表现形式,常用于逢年过节、婚嫁迎娶、乔迁新居、过会赶集、生日满月、访亲会友和日常生活等民俗事象。过大年贴墙花,正月里替墙花,是静乐人民的传统习俗。

静乐县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山地、丘陵遍布的地理环境与淳朴、忠厚的人文社会为静乐剪纸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资源保障。静乐剪纸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全境,可谓村村有能手,户户贴墙花。因作者与题材都来自民间,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和民俗色彩。静乐剪纸面阴衣阳、线条粗放、造型洗练、形色夸张,更多地保持着晋西北土、粗、野的原始风格、文化符码和更加自然、人性的古老文明。尤其在康家会、娑婆、赤泥洼、丰润一带,此种民风更盛,剪纸艺术价值较高。2000年,静乐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的称号。

静乐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取材于民众日常生活和民间习俗等,一般分为窗花和墙花两种类型,尤以墙花见长。代表作主要有《姥爷送外甥》、《把尿》、《鹰抓兔》、《抿豆面》、《四姐挑菜》、《老两口对烟》、《摔跤》、《逮蚂蚱》、《三娘教子》、《赶车》、《回娘家》、《八仙》、《吃奶》、《兔吃白菜》、《老鼠偷葡萄》、《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山里娃》、《二十四孝》等。静乐妇女通过剪纸把生活装点得丰富多彩,美化了民俗节日、婚丧嫁娶、衣饰绣品等文化空间,更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心灵的满足和情感的慰藉,表达了她们朴素吉祥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同时,由于静乐剪纸伴随着丰富的民俗事象,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也从民俗学的角度为我们研究民众心理学、民间美术意识和地域文化提供了丰富材料。

静乐县民间有“上炕一把刀,能裁又能剪;下炕一把刀,能割又能厨”的民谣。这是对静乐农村妇女能文能武的赞誉。每一个乡村都有农家妇女创作着窗花。她们手拿剪刀,不用底稿,随心所欲而作。窗花的流行既是妇女们的一种艺术创造,也是她们的一种生活情趣,既是她们的文化活动,也是美的享受。静乐剪纸题材丰富,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民间习俗等。一般分为窗花和墙花两种类型,墙花尤为见长。墙花贴在炕围或灶头,俗称“墙围花”、“灶头花”,不受大小限制,可随意剪刻,题材多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及农村百事和吉祥物语为主。墙花有单幅、组花和套花三种。窗花的大小则根据窗格的形状大小而定,一般贴在窗格正中间,同时也有角花呼应的“团花”,内容主要以预示吉祥的精巧花卉为主。

静乐剪纸的主要特征是基本使用单色(多为红色),显著特点是人物的面部为阴刻,其他部分为阳刻,主要用线、圆孔、锯齿纹的镂刻手法,表现出各种不同物体的形态和质感。线条短促粗壮,连接紧凑。需要长线时,中间也要用短线合理连接,行走流畅,取舍精当。形象大胆夸张,追求意境、神似的艺术效果,粗中有情,野中有味,虽土而工,别具一格。

静乐乡村妇女通过剪纸把生活装点的丰富多彩,美化了民俗节日、婚丧嫁娶、衣饰绣品的文化空间,更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心灵情感的满足和慰藉,表达着她们朴素吉祥的美好愿望与理想。静乐剪纸粗狂豪放、浑厚有力,有朴实、厚实、粗壮之美,极具审美价值。作品随着丰富的民俗事象,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从民俗学的角度为我们研究民众心理学、民间美术意识和地域文化提供了丰富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