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佛教圣地五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我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靓丽的一张城市名片。在五台山申遗成功之后,五台山已经走向世界。2006年,国务院公布五台山佛乐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台山佛教音乐也应随着五台山有更大的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五台山增光添彩。
五台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色明显,五台山佛乐流传久远,传承有序,以佛教庙堂为基地,由音乐传承人挖掘、整理五台山佛教音乐的曲牌、曲谱,保持传统佛教音乐这一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发展.五台山佛教音乐艺术团,作为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专业表演团体,提高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表演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五台山的特色艺术品牌,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以五台山佛教音乐和五台山佛教舞蹈“五鬼闹判”(青庙舞蹈)、金刚舞(黄庙舞蹈,称为“跳布扎”,俗称“跳鬼”)为主,与五台山特色宗教文化相结合,成为五台山的又一张名片。
五台山及其周边地区有着众多与五台山宗教文化相关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发展如:佛教泥塑(五台、代县)、佛教彩绘(代县)、五台山金石雕(繁峙)、晋绣坊刺绣(繁峙)、银器制作(繁峙)、砖雕(代县)、石雕(定襄)、佛珠(五台)、葫芦雕刻(定襄、忻府区)等旅游纪念品加工制作业,增加五台山文化旅游的收入,推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五台山要努力突破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深挖文化内涵和拓展旅游商品市场融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整合旅游资源,实施资本运作,改革完善管理机制,争取尽快上市,奋力推进五台山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
让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保持和谐统一;在传统拈香礼佛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休闲度假、怡情养心、健体益智、冬季滑雪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开发一批生态旅游、农舍体验、禅修度假、攀岩探险为特色的新型产品,建设以生态游、休闲游、自助游等为主要游览方式的生态休闲游览景区。
要继续办好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要特色鲜明,色彩浓郁,充分彰显我市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品牌形象提升上,五台山坚持在传统媒体搞促销,通过主流媒体抓宣传,重点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的黄金时段、重点栏目进行宣传推介,同时借助现代媒体拓市场,以网络为促销平台,筹办独立的五台山网站,开通五台山英文网,开展微博营销,加强与知名网站的友情链接,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实现旅游产品和潜在客源的对接;开通五台山广播电台,积极申报摄影基地、露营基地,举办书画展和书法笔会等活动,制作光盘、画册,并通过报刊杂志等宣传报道,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积极推进旅游节庆活动的特色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以节造势,以会聚客。重点是要办好每年一届的中国五台山国际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开幕式、佛教暨旅游商品展销评比研讨会、佛教文化活动、参观人文艺术长廊、中华酒店文化论坛、招商引资、休闲旅游、闭幕式八大板块的活动,并策划一些喜闻乐见、自主性强、参与度高的特色旅游活动,集中展示五台山雄伟壮观的寺庙建筑、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佛俗民情年要着力突出佛俗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开发冬季旅游产品,扩大冬季旅游市场份额。宗教局和佛教协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佛事活动和佛学论坛,凸显佛教圣地的优势,吸引广大信众来山祈福、拜佛,从而形成新的游客增长点。
引导特色文化产业与建筑、园林、农业、体育、餐饮、服装、生活日用品等领域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引导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城镇和乡村。持续推进以“山、水、关”为特色的五台山文化产业长廊、管涔山文化产业长廊、雁门关文化产业长廊和黄河沿线文化产业长廊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建成国际、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有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带。
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入旅游业,提升我市五台山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和服务设计水平,促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发展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加快培育文化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