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代县剪纸
代县剪纸
剪纸是一种纸上镂空艺术。据文物考古发现,我国最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了较为完整的剪纸。据乾隆《代州志》载:“代州乡俗,凡葬必刻楮为鬼神、人物、禽兽之状数百事,五色灿烂,备诸工巧,胪列市衢,至墓焚亡,名曰纸火。”由此可以认为,代县至清朝时便有了较为成熟的剪纸风俗。代县剪纸艺术含有汉代石刻所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其技法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代县传统剪纸不求是但求似,或人物,或鸟兽,了了几剪,便使形象跃然纸上。
代县民居多为殿堂般高大的瓦房,如此高大的瓦房必定配有宽敞的窗户,这就为代县人发展剪纸艺术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代县传统的窗户有两种,一种是无玻璃的通体打开扇木格窗,一种是下半部分玻璃,上半部分半开窗的木格窗,代县的剪纸艺人就围绕这两种窗户进行窗花的创作。
代县剪纸形式多样,其存在与发展与民间习俗紧密相连。春
节要剪窗花,元宵节要剪灯花,二月二剪龙,端午节剪符等。
1、窗空子:由剪纸艺人经过刻板、印版、绘制而成。图中间的彩色花就是窗空子。
2、角隅花:兰花
兰花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手工纸剪的三角形状的角隅花,一种是剪纸艺人手绘的角隅花。
3、走烟花:走烟花是贴在窗户上格或下格的花,这类花是不管阴剪还是阳剪都要剪的铺满整个窗格,起到走烟走汽的作用。下图(九)图(十)为走烟花。
4、小花。用五色纸或者大红纸剪成的大约2寸见方的小花。
5、婚庆剪纸
代县的传统是家里有喜事时,都要在门框上、锅后面的墙上贴个无嘴、无手的红色小纸人,称为看锅神,窗户上要贴全花,脸盆里放上花生、红枣、核桃等用黄纸糊口再贴全花,痰盂里也要放些干果黄纸糊口贴喜鹊登梅花,称为金盆盆银奎奎,寓意吉祥如意、福寿绵长、早生贵子,百年好合。婚庆全花分为大全花和小全花两种。
小全花为:事事如意牡丹根,佛手莲花贵长生。多见于代县东部、雁门关山区(包括旧光武一代)和繁寺地区。
大全花为:事事如意牡丹根,佛手莲花贵长生;扇子扇牡丹,公婆好喜欢;剪子剪佛手,两口好相守;时时如节庆,年年都有余;兔兔吃葱葱,来年抱孙孙;大鞋套小鞋,葫芦到宝来;蛤蟆抱金砖,背背当大官。多见于代县西部各乡镇及原平市。
6、代县节日剪纸(端午节)
端午节背符(图十六)、背马(图十七),临近五月初一,代县的主妇就开始忙着用大红纸剪纸条,这种纸一面红,一面白,编出来的符或红白相间,特别好看。马可以是纸编的,可以是用红裱布拓成硬衬,在硬衬上剪出马的形状,在用笔画出五官,用彩色纸剪出马鞍、元宝、等装饰装饰一番,更结实高档。五月初一太阳出来之前,符贴在门头、灶台上,孩子们身上用的头一天晚上用线缝在衣服上,位置一岁在肚子上,2到3岁在肩上,3岁以后在背上。三岁以后才能背马,男孩背马,女孩背符。在代县百草口、雁门关乡一带,还有端午节贴公鸡的习俗,公司嘴里含着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后来我在朔州市平鲁区开拓婚庆市场时发现,他们那里也有这样的习俗。代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征收雁门关的将领、士兵来自全国各地,和平时期雁门关边贸市场,来往商客来自全国各地,所以代县也是南北文化、各民族文化交融之地,从代县挠阁鼓乐队的音律、挠阁的表演形式、代县窗花的形式、代县民居等特有的风格上面就可以看出。
代县剪纸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剪纸的歌谣有很多:
梳起那抓髻儿跪在元宝圪蛋上,我那娃娃是那有福的,坷了他谁家谁家有;抓髻儿不来来,小脚脚儿尕起来,穿上花袄袄儿,婆婆家迎亲来;鲤鱼钻金莲,结的好姻缘;头顶牡丹脚踩莲,富贵长久万万年;笙吹桂花香,背背吃皇粮;等等。
一、我的传承经历
我五六岁时开始接触剪纸,
六、七岁的时候,我姥姥家糊窗子,姥姥撕炕上、地下的旧窗户,我光着脚在炕上跑来跑去的玩,姥姥第一怕我冻着了,第二嫌我跑来跑去影响大人干活,就让太姥姥把我抱到太姥姥住的那个屋哄我玩。我太姥姥是村里出了名的巧女人,用我们代县话说是飞铰冒画的能人,她随手拿起姥姥下撕的一个小窗花,在油灯上熏了熏,拿姥姥糊窗子裁下的麻纸条条搓了几个小捻捻,和比较的大一点红纸块儿钉在一起,拿起一把小剪刀,挨着炕沿一边教我剪纸:白的掏去,黑的留下,一边念叨着一些民俗谚语:“喜鹊鹊、喳喳喳、登梅枝,喜事来......”这就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剪纸,代县方言:“喜鹊登梅”。
当时的我,只觉得小剪刀真好玩,能变出小喜鹊来,并不懂这是一项非遗技艺。后来我上小学了,有了好多同学、玩伴,才发现,原来她们也和我一样,在家人的熏陶下,都会用剪刀剪些小花、小草、小鸟、小人儿,于是每年冬天放了寒假,我们就互相踏样子熏着玩,心里还暗暗较劲看谁剪的好看,谁剪下的小花花能被妈妈贴到窗子上。终于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佛手蟠桃被奶奶贴到了窗子上,我三叔、四叔从北京回来直夸我剪的快赶上姑妈的水平了。那一年巷子里来了个卖剪刀的,奶奶特意花了两块钱给我买了一把手工打的,头子尖尖的黑色剪刀,自此我拥有了第一把属于自己的专用尖刀。为此小伙伴们还好一阵羡慕,因为那时候的两块钱好贵的,二分钱就能买一张粉连纸,五分钱就能买一个生字本。在我们这些小孩眼里,两块钱买一把小小剪刀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啊!
我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喜欢上了上了剪纸艺术,代县的土壤养育了我们这一代少男少女,也把传统文化之根深深埋入了我们的血液!这片土壤孕育了许许多多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其中著名画家张俊老师就是代县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早在八十年代就对代县剪纸有了深入研究。2012年之前我只是喜欢剪纸,并没有传承、发展的意识,更不知道代县剪纸艺术的宝贵,接触到张老师之后,他无私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代县老剪纸给我观看、讲解,同时还给我讲了他自己的早年创作剪纸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我深深地感到,代县剪纸是代县人民沉积多年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代县剪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一定要担起承前启后的重任,努力培养更多青年一代加入到剪纸传承的队伍中来。
代县人始终遵循着不贴白窗子的习俗,家家户户过年过节或者是有喜事时,糊窗子、贴窗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妇女都是众多传承者中的一员,只不过是有的妇女既会铰,又会画,有的妇女不会画只会铰。近几年,代县的瓦房虽然还在,但是好多人家为了让室内采光更好,把木格窗换成了现代的50平开或者是气密王,曾经一段时间好多妇女就把剪刀放下,不再剪纸了。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对非遗传承的大力宣传和保护,代县好多妇女和剪纸爱好者又重新拿起了剪刀,加入到了剪纸传承的队伍中来。我发挥自己的剪纸优势,几年来共培训剪纸妇女6000多人。
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适应当代青年人的审美观,我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出了一种集剪纸、刺绣于一体的一种工艺方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我还不断地向全国各地的剪纸名家学习,互相交流经验、技法,目前开发出了多种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剪纸多种家居、生活、办公类的创意剪纸产品,并受到市场的欢迎。
我创作的剪纸既有驻边将士带来的南方人的细腻精致,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粗狂奔放,还有本地居民原有的文雅朴实的特点,作品粗中见细,拙中藏巧,雅俗共赏,实用性强。
我的作品《吉祥娃娃》获2014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原创·百花杯铜奖,《山西代县峨口挠阁》获第二届山西省文博会神工杯金奖,《晋北婚俗》获2015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原创·百花杯优秀奖,《雁门人家》获第二届山西省职工手工艺大赛特等奖。应邀参加首届北京国际表演艺术节,与波兰剪纸艺术大师同台献艺,受到好评,2017年至今应邀参加北京市恭王府文化长廊展览展销活动,作品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西省剪纸艺术家协会理事,代县剪纸基地负责人,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忻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忻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来源:市级剪纸传承人— 张岩松